黑色之書  

  律師卡利普某天回家的時候,發現妻子(同時是卡利普的堂妹)魯雅只留了一張字條之後,和身為土耳其專欄作家的堂哥耶拉(也是魯雅的異母兄)一同失蹤。卡利普為了找到這兩人,不斷在伊斯坦堡內徘徊,接觸魯雅或著耶拉認識的人、猜測兩人可能到的地方。卡利普不斷閱讀耶拉的文章,試著進入耶拉的內心世界,用耶拉的思考模式來找到耶拉,最後他漸漸發現自己臉上的符號有所變化....。

   雖然看完了一段時間,但一直沒有動筆寫心得,就一直懸在心頭上,結果真的要寫的時候卻已經忘了一些感想....有些細節可能會有記錯。一開始以為是解謎小說,看到後來覺得好像慢慢變成驚悚小說了(欸)。覺得不是很好讀的一本書,讀到中途的時候就感到非常疲憊,因為資訊量太過龐大,故事中很多事也寫很隱晦,促使讀者不斷去思考到底發生甚麼事,讀完這本書的時候當下只有「解脫了」這三個字...。雖然這本書需要多次閱讀,不過還真沒有耐心再看一次啊....。

  第一次看土耳其的小說,看到開頭寫著諾貝爾獎就抱著好奇心借回來看了。後來在圖書館發現另一本同書名的小說,不過是英國人寫的,那時候還以為是新裝版拿起來翻,差點就要被捏劇情了www。

  

以下劇情洩漏有,慎入。

 

  對於要怎麼寫《黑色之書》的心得感覺很苦惱,看下去好像有很多種主題,但是又環繞在一點上的感覺,資訊量也很龐大,想到的心得都零零散散的,很難統合起來,例如說寫作與抄襲、土耳其人民對於文化與歷史定位的尋找和迷惘、自我的追尋之類的;有些地方也看不太懂,不知道該怎麼寫,像是書中不斷提到的胡儒非教派、詩人魯米、世界的符號還有第二層第三層的意義、救世主傳說、革命運動、還有一些故事等等。總覺得一部分就能讓人思考很久,但是越想越陷入迷宮之中,疑惑自己是不是中了作者的陷阱了(不要亂說。

  故事是一章專欄一章卡利普的行動交錯進行,耶拉常將自己的周遭事物寫入文中,但又用很像夢境的方式描寫,由於那些專欄文章並未標明是耶拉所寫,所以一開始會搞不清楚故事的進行模式,還會納悶怎麼會有衝突,後來是看到卡利普不斷提及耶拉文章的內容才知道原來那些是耶拉的專欄。文中引用大量土耳其歷史與哲學,對這些方面不熟,加上看得頭昏腦脹的,所以有些理解可能有錯。感覺上這本書裡的人不斷在找尋自己的定位和意義,無論是全體的還是個人的,土耳其在受到近代西方思想的衝擊之後,過去習以為常的生活習慣還有觀念都逐漸在改變,書中描寫了很多土耳其風情,但也能看到美國或歐洲文化正一點一點滲入,在兩種文化衝突下,怎麼找尋自己的定位、對未來的不確定感,在書中表現非常濃厚。從這個問題來看,書中不斷提到「模仿」,究竟模仿或著擁有對方的思想會不會讓自己去成為另一個人?看別人的著作會不會變成那位作家?卡利普模仿耶拉,但他真的會成為耶拉嗎?雖然他最後也成為專欄作家,但是看前面耶拉的文章,和後面卡利普寫的文章,感覺風格並不是很像(雖然也可能已經知道是卡利普寫的才會這樣),從王子的故事放大來看,或許土耳其也還在尋找自己的定位,模仿美國、引入美國文化,究竟會不會變成美國呢?但是在對照卡利普假冒耶拉接受英國訪問的時候,對人說別人在意的是標籤,而不是自己本身,這點又值得玩味了,這一點不知道要怎麼去理解它,我們要的、想知道的,是那份特質,但是那份特質是誰來表現並不重要?

  另外一方面,書中不斷環繞魯雅和耶拉這兩人,特別耶拉是本書的中心,但是這兩個關鍵人物卻必須透過他人的描述來知道形像,本人出現的時候已經變成屍體了,連死後都要推測他們的死前行動是甚麼。覺得故事到了最後,他們兩人為什麼失蹤已經不是重點了,而是卡利普的「結果」,當卡利普開始假冒耶拉的時候一直在想如果被拆穿怎麼辦,這樣能裝多久之類的問題,看得出來卡利普很喜歡編故事,事實上他在找耶拉時也很會編。在知道黑色之書是作者半自傳,以及看了書開頭作者演講的部分後,覺得卡利普和耶拉或許就像作者與他父親的關係,那種既羨慕又自卑的情緒。雖然耶拉在整本書都沒有出現,但一直看到耶拉的幻影,總覺得這也代表著卡利普的心魔也說不定?卡利普從小就羨慕耶拉,希望自己能變成耶拉,但是覺得自己不及耶拉,所以他不敢讓耶拉看到自己的作品也說不定。因此耶拉以專欄作家身分活躍的時候,卡利普卻成為律師;他不斷閱讀耶拉的文章,覺得自己進入了耶拉的思考模式;他以耶拉的名義發表文章的時候,不斷在想耶拉看到會如何;耶拉死後卡利普也順勢成為作家,但是他最終還是沒有找到耶拉,或許耶拉的死在某方面是解開卡利普這方面的心結。

  至於耶拉,耶拉到底是甚麼樣的人,只能透過卡利普等親人的印象、和耶拉對談過的人、耶拉的文章去揣測他的個性,耶拉被許多人崇拜(包括卡利普在內),但也有不少人批評耶拉,覺得他滿嘴謊言或者只會抄襲他人著作,讓人搞不清楚耶拉究竟是只會喧嘩取寵還是名至實歸。有人指責耶拉背叛了革命同志,因為沒有土耳其近代史,對其的知識只限於凱末爾的改革,所以對於革命或者運動的部分實在看不是很懂(似乎是社會派想要推翻當時政府?),這時候只覺得耶拉的個性似乎有點懦弱,和他文中感覺很囂張(欸)的模樣有點衝突,另外有個人偶師的孩子也指責耶拉背叛了他的父親,讓人覺得耶拉是不是並不是很在乎他人的感受?另外從其他人的描述可以知道耶拉有個大概的形像和行為:經常喬裝躲到人群觀察每個人、有記憶障礙、有很多居所、經常把周遭事物寫入文中但又參雜著不真實、常用綠色墨水鋼筆寫字、會蒐集大量照片,經常去解讀背後符號意義。有些狂熱書迷似乎也把耶拉當成救世主來看,從這些書迷的話中來看,耶拉也暗示自己就是,看著這些書迷解讀耶拉的文章和後來解讀卡利普的文章,就會覺得過度解讀真是可怕,看看論語這些經典不斷被後人扭曲,其實只不過是自己的想法與渴望硬加在這些經典上面,雖然看對於書或作品中的暗示有不同的揣測很有趣,但是看到過度解讀也蠻受不了的(或許是因為和自己的想法差太多才有這種感覺)。

  談談魯雅,相較於耶拉,魯雅能夠得知的訊息就更少了,幾乎都是從耶拉的印象得來:魯雅喜歡看推理小說、給人像貓一般慵懶的感覺、會邊看書邊吃瓜果類零食、長得很漂亮。卡利普腦海中的魯雅給人不食人間煙火的感覺(應該說飄渺?),所以在看到魯雅有參與過社會運動、革命黨都蠻讓人感到格格不入的,在知道魯雅於卡利普之前已經跟人結過婚也很意外,她給人的感覺就是從小就和卡利普在一起,所以對於魯雅有前夫這件事好像給人一種空白感。還有一點不確定有沒有解讀錯誤,卡利普在耶拉房間看照片的時候,後來感受到背叛就哭起來了,這是暗示魯雅和耶拉之間有愛情關係?所以耶拉對魯雅的信任感比卡利普來的深,因此在最後一次失蹤時才會和魯雅在一起而不讓卡利普知道?根據書中對話,耶拉還蠻常一個人躲起來讓卡利普夫妻照顧,但是為何這次沒有帶上卡利普呢?

  最後說書中有個很喜歡的地方,就是有很多小故事,先不說有沒有看懂背後含意,覺得每人輪流說一個故事的橋段很有趣,有些自稱是親身經歷、有些說是從朋友聽來的故事,給人一種假假真真的感覺,不過是真是假倒不是那麼重要,而是當下一群人聽完故事後的氣氛與反應才是有趣的地方。雖然很喜歡這種輪流說故事的劇情,不過像《十日談》這一類的書都還沒有看過...。

arrow
arrow

    BB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